對波蘭略知一二的人一定聽過「華沙」和「克拉克夫」這兩座城市,前者是新首都,後者雖然曾是首都,但不同歷史背景造就她和華沙不同的風貌。 

在克拉克夫不用走到舊城,便能感受到強烈的歷史氛圍,隨處可見舊教堂和歐式建築,居民和旅客穿梭不息,條條大路通市中心,閒暇時可以坐在露天咖啡廳享受街頭藝人的精彩演奏,豐富的歷史遺跡帶動觀光業的蓬勃發展,也為克拉克夫賺進不少鈔票。

華沙比克拉克夫多了現代的氣息,高樓大廈櫛比鱗次,昂貴的國際知名飯店、大型消費商場、政府機關和寬廣的馬路都讓他有別於文藝氣息濃厚的克拉克夫,雖說華沙是波蘭最大的城市,但遠不比起其他國家,充其量只能說是波蘭唯一稱的上是都市的都市,華沙也有屬於自己的舊城,但不同於克拉克夫的是華沙的舊城與其說是城市的起源,不如說是城市的一角。

波蘭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是個富強的國家,國王有能力重金打造克拉克夫,十四世紀中期,波蘭國王卡其米亞三世有鑑於國家對法學知識份子的需求,建立克拉克夫學院,也就是亞捷隆大學(Jagiellonian University)的前身,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。 

過去華沙只不過是馬佐夫捨(Mazovia)的省府,齊格蒙特三世(Sigismund III)在1596年正式將首都從克拉克夫北遷至華沙,據說遷都的目的是因為雄心壯志的他不僅想要當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-Lithuanian Commonwealth)國王,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統治他的母國--瑞典。

時間拉回現代,1791年波蘭第一部民主憲法在華沙完成,接下來的幾年,波蘭陸陸續續被列強瓜分,往後的一百多年,波蘭完完全全的消失在地圖上。華沙成為往後波蘭反抗運動的中心,譬如:華沙猶太區起義(Warsaw Ghetto Uprising, 1943)和華沙起義(Warsaw Uprising, 1944),前者持續不到一個多月便被德國納粹鎮壓,猶太區幾乎被消失殆盡,後者則維持了兩個月又一天,希特勒下令要讓華沙消失在地表上,一直在Praga(華沙右河岸的城市)隔岸觀火的蘇聯紅軍事後「解放」華沙時,「東方巴黎」早已不復在。很多旅人認為華沙重建的古城不具規模,又太多蘇聯時代留下的灰沉沉制式化公寓,不值得一遊,我只能說戰後的斷壁殘垣見證了烽火無情,而這些新建築為華沙悲愴的歷史做了最無聲的見證。 

慶幸的是克拉克夫幾乎毫髮無傷的走過世界大戰,造就她今日的風采。蘇聯一直對不受控的克拉克夫人感到很頭疼,為了要扭轉這個狀況而建造全波蘭第二大的鋼鐵工廠(Huta im. Lenin),希望可以拉攏藍領階級的勞工,可惜懷柔政策維持不久,十四年後學運在克拉克夫和華沙爆發,只可惜很快就被平息了,不過,克拉克夫在80年代依舊是學運的重鎮之一。

克拉克夫人至今仍對當年遷都的事情耿耿於懷,也認為華沙人自傲,反之,華沙人對克拉克夫沒有太大情緒,曾經聽過一個華沙人對此事笑著說:「克拉克夫人不喜歡華沙,是因為他們太在意我們,而我們沒有感覺,是因為我們不在意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ocolatdetruffe 的頭像
    chocolatdetruffe

    小魯妹的日記

    chocolatdetruf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